细微之处见伟大是中国事业的引领者,是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米乐M6,他的伟大人格魅力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工作中,他严肃认真,始终把自己放在劳动人民的位置上,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与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生活上,他艰苦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从不搞特殊……从的日常点滴故事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伟大风范。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多次强调:“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
1940年,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考察抗战情况,慰劳抗战将士。在统治区的重庆和西安,他目睹各种奢侈和,达官贵人花天酒地,政府要员贪污腐化,让他非常失望。来到延安后,看到的是居住在窑洞里,窑洞里只有十几只大小不等的木椅。请陈嘉庚吃饭,就在窑洞外露天设席,桌上只有白菜、咸饭,还有一大碗鸡汤。告诉他,自己工资有限,买不起鸡,这碗鸡汤是邻居老大娘听说来了贵客,特意杀了自己养的鸡。八天延安实地考察,陈嘉庚真正感受到了延安党政军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良好社会风气米乐M6。回到南洋,他告诉侨胞: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参加很多外事活动。欢迎外宾的国宴一般吃不完,浪费不少。对此提出意见,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接待工作有两大浪费:一是礼仪繁多,搞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浪费了大家很多的时间。要知道,时间浪费了是不能挽回的,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这一定要改进!二是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要知道,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同年3月,他又在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党员干部会议上说:“我们要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工作做到底。”
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终身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生活习惯。有一件木薯棉睡衣,样式很普通,通体破旧,领子全换过,衣袖、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春秋两季都穿它,整整用了20年。睡衣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要求给他换一件新的,但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对此,有些人不理解,则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日常生活中,处处讲求公私分明,真正做到了廉洁自律。他曾这样说:“中国不缺我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吃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作为国家主席,在公务往来和外交活动中,许多国家的和人民给赠送了很多礼品,但无论礼品多么珍贵,他总是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一律造册上交国库。
1965年秋,甘肃省天水县花牛寨生产大队的社员们给寄去一箱他们收获的苹果,让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不久,他们收到中央办公厅的一封来信,另有44.82元钱。钱是亲自交代寄来的。信中说:“中央早有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请你们以后不要再送,现汇去人民币44元8角2分,请查收。”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花牛寨人刻在了碑上,高高地竖立在花牛寨村口,教育子孙后代铭记此事。
外出视察,完全可以由当地政府负责公务接待,但实际上,每次外出视察工作时,能带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会带上,大到毛巾被,小到牙刷、火柴、油盐酱醋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凡需要的一切东西,托当地办的,必须货款两清;二是不得用任何名义向地方要东西不付钱。
喜欢喝茶,除了在地方上吃饭、住宿要交钱交票,就是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喝杯茶,他都会和大家一样支付茶水费,韶山同志纪念馆就保存有支付茶水费的记载。
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开支一切从简,能少花的就少花,能不花的就不花,但从不吝惜读书看报方面的开支。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青年十分喜欢读书,在长沙求学的那几年总共花费了大约160元钱,其中有1/3花在订报上,基本上是每月1元。在长沙参加辛亥军队后,每月军饷7元钱,伙食费用去2元,剩下的钱几乎都用在购买报刊图书上。读书看报对青年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湘江日报》 上看到“社会主义”这个新名词,后来又进一步读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原理的小册子,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去外地出差,身边都带着书。有一年夏天,他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他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直到晚年,读书学习的兴趣丝毫未减,即使疾病缠身,甚至在弥留之际,他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1976年9月7日,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示意要看一本书。由于声音微弱和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能明白他要哪一本书。显得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下一个“三”字,又用手敲敲木制的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想看有关日本自由党总裁三木武夫的书。当工作人员把书找来时,他露出满意的表情。根据临终护理记录,9月8日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当时,他的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阅读只能由工作人员托举着书和文件来完成。
是一个真正的“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人。他曾说:“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们现在许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精力主要放在打纸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
作为党和人民的领袖,对封建社会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及“封妻荫子”等腐朽做法十分厌恶,一直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人民的公仆,不允许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地位为亲属故友谋取任何私利。在这方面,他也总是起着表率作用。
杨开智是杨开慧的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希望到北京工作。知道后给他去信表示:“希望你在湘听候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文南松和文运昌都是的表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文南松致信,希望能为文运昌找份工作,信中还提到乡下缺粮的事。在回信中婉言相劝:“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更有机会参加工作。”但对文南松反映的缺粮问题,却非常重视,关切地一连问了三句:“现在怎么样?还是缺粮吗?政府一点办法也没想吗?”毛春秀是的姑母,也曾写信请为其儿子安排工作,同样拒绝:“我不能办,要在当地所属机关自己申请。”
20世纪50年代初,外婆家有些人依仗自己是的亲戚,“不大服政府管”。从表侄文炳璋的一封信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在致湘乡县五城乡党支部、乡政府的信中,要求地方组织对自己的亲属放手管理而决不能搞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
李淑一是与杨开慧的故友。她托人找到,想在文史馆谋一份工作。为此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始终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用来谋取任何私利。在推荐人的问题上,他不仅对“荐人未果”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摆架子,不耍权威,而且用实际行动支持用人单位坚持原则选人用人。
的女儿李讷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只有周末才回家。回家时,她和大家一样挤公共汽车,有时学校有活动,到家就天黑了。有一次,卫士长李银桥担心李讷独自走夜路不安全,就瞒着派车去学校接她。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李银桥,并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李讷和普通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米乐M6,和大家一样挤公交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少有人知道她是的女儿。
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断地奋斗追求。他以奋斗为乐,以奉献为荣,以国家利益为重。他用自己伟大而平凡的一生,书写了“党人”这四个光彩夺目的大字!